土地區分哪幾種類型?

土地地目有哪幾種?使用分區是什麼?完整解析與差異說明

在台灣買賣土地、興建房屋或規劃投資前,了解土地地目使用分區非常重要。它們直接影響土地的用途、建築限制、可否申請貸款以及投資價值。本文將一次整理土地地目分類、使用分區的定義與差異,幫助你快速掌握重點。


一、土地地目是什麼?

土地地目是地政機關依照土地實際用途所做的登記分類,主要記載於土地登記簿上。地目可以反映土地目前的使用狀態,例如是農地、建地或其他特殊用途地。

常見土地地目分類

  1. 建地類
    • 住宅用地:興建住宅大樓、透天厝等。
    • 商業用地:興建商場、商辦、店面等。
    • 工業用地:興建工廠、倉儲等。
  2. 農業類
    • :種植水稻。
    • 旱地:種植蔬果、其他作物。
    • 果園:種植果樹。
    • 牧場:飼養牲畜。
  3. 交通類
    • 道路、鐵路用地、機場用地等。
  4. 公共設施類
    • 學校用地、醫療用地、宗教用地、綠地、公園等。
  5. 特殊用途類
    • 河川地、墳墓用地、國防用地等。

小提醒:地目只是現況用途登記,並不等於可以自由變更用途,必須依照使用分區及都市計畫法規來規劃。


二、使用分區是什麼?

使用分區是依據《都市計畫法》與《區域計畫法》將土地依功能劃分的規劃制度,目的在於引導土地合理使用與發展。使用分區會決定土地的建蔽率、容積率及可從事的建築用途。

都市土地的常見使用分區

  1. 住宅區(第一、二、三種住宅區等)
  2. 商業區(特定商業區、一般商業區等)
  3. 工業區(甲種、乙種、丙種工業區)
  4. 行政區(政府機關使用)
  5. 公共設施保留地(公園、學校等)

非都市土地的主要使用分區

  1. 特定農業區
  2. 一般農業區
  3. 鄉村區
  4. 森林區
  5. 山坡地保育區
  6. 河川區
  7. 風景特定區

三、地目與使用分區的差異

項目地目使用分區
定義土地登記簿上記載的實際用途依都市計畫或區域計畫規劃的土地用途
依據土地法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
影響表示現況用途限制可建築的型態與密度
變更難易度可申請變更(需審核)變更較困難,涉及都市計畫變更

四、為什麼要同時看地目與使用分區?

在買賣土地或規劃開發時,必須同時檢視地目與使用分區,因為:

  • 即使地目是建地,如果使用分區在保護區或公共設施保留地,可能無法建築。
  • 地目是農地,但若位於非都市計畫的農業區,可能只能從事農業活動,不能蓋住宅。
  • 銀行核貸時會依據地目與使用分區評估風險與貸款成數。

五、結論

土地地目與使用分區是兩個不同但相關的概念,前者反映目前登記用途,後者決定法律上可使用的範圍。在購地前務必向地政事務所或都市計畫主管機關確認,避免因用途限制而影響投資與開發計畫。